學院教師作品《中國故事》在國家大劇院首演
來源:音樂工程系 發(fā)布時間:2024-08-02近日,我校音樂工程系教授、作曲家張小夫創(chuàng)作的嗩吶協(xié)奏曲《中國故事》在國家大劇院首演。以風格鮮明、情感熾熱的民族交響樂形式,向大家講述“中國故事”。
《中國故事》由指揮家金野執(zhí)棒北京民族樂團,與嗩吶演奏家張倩淵共同演出。作品靈感源于廣為流傳、膾炙人口的中國傳統(tǒng)民歌,通過嗩吶獨奏與大型民族管弦樂團的協(xié)奏,以《東北風》《趕牲靈》《對花》3個獨立樂章的形式呈現(xiàn)。3個樂章選取了東北、陜北、河北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代表性的優(yōu)秀民歌,融合多種藝術表現(xiàn)元素,構成虛實變幻、風格迥異、生動鮮活的交響音畫。此次首演的嗩吶協(xié)奏曲版在保留了原汁原味民歌主題的基礎上,以獨奏嗩吶質樸、動情的宣敘和詠嘆,重塑了作品的音樂形象。作品構建了完整的敘事結構,擴展了獨奏樂器與大樂隊協(xié)奏的音樂表現(xiàn)深度,并以多層次的對話、交互,多側面的抒情、傾訴與展開,拓寬了交響音畫的抒情意境和敘事空間,增強了作品戲劇性的跌宕起伏、詩意化的浪漫情愫和交響性的多維度音樂表達。
2018年,張小夫受邀創(chuàng)作了為竹笛、嗩吶與管弦樂團而作的交響音畫《趕牲靈》和《對花》,兩部作品于當年由天津歌舞劇院交響樂團首演。2021年,張小夫受邀為吉林省交響樂團創(chuàng)作了為板胡、嗩吶與管弦樂團而作的交響音畫《東北風》,并與《趕牲靈》和《對花》合并成為一部交響套曲作品《中國故事》。三部交響音畫連在一起,剛好形成了“快-慢-快”的結構。
隨后,張小夫再次受吉林省交響樂團邀約,將《中國故事》改編成民樂版。今年中國音樂學院新春音樂會民樂雙獨奏的管弦樂版《中國故事》驚艷亮相,無疑增加了該作品的社會熱度。此次在國家大劇院首演的民樂版嗩吶協(xié)奏曲《中國故事》,則是該作品的第三個版本。一部好的作品必將歷經(jīng)千錘百煉的深耕過程,而觀眾的反饋則是檢驗作品的重要途徑。音樂會演出現(xiàn)場臺下的觀眾都被這部作品“點燃”,掌聲一浪高過一浪。演出結束后,演奏家張倩淵激動地表示,“在舞臺上,我能感受到觀眾和這部作品之間產(chǎn)生了共情和共鳴。”
張小夫一直是中國電子音樂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他歷經(jīng)數(shù)十年沉淀思考,更加堅定了中國當代音樂創(chuàng)作要闖出一條基于中國文化底蘊和當代中國精神的道路。在《中國故事》的創(chuàng)作中,“民歌本身并沒有交響性和戲劇性,但通過對主題的設計,音樂結構、音樂組織的把控,作曲家能將質樸的旋律通過音樂的逐層展開,交響性、戲劇性的呈現(xiàn),和內(nèi)在緊張度的貫穿、高潮的推出,華彩段等的設計,開發(fā)出更多符合當代語境的音樂特質。”
該作品也是張小夫懷揣對民族音樂的熱愛,在古稀之年依舊筆耕不輟所產(chǎn)出的一部精品力作。作為學院特聘教授,他希望通過這部作品,向從事音樂創(chuàng)作的青年教師和同學們傳達對音樂創(chuàng)作的關注,以及音樂創(chuàng)新要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中國的當代音樂創(chuàng)作要用母語說話,要構建我們自己的音樂語境。希望青年作曲家們能夠更多嘗試用創(chuàng)新的思路、世界的語言傳承弘揚民族音樂,為世界留下更多音樂精品力作,讓中國音樂代代相承、奏響世界。”張小夫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