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中提琴藝術大師史蒂夫·特南博姆應邀到訪浙江音樂學院,開展了為期四日的藝術實踐交流。作為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和柯蒂斯音樂學院兩所世界頂尖音樂學府的教授,史蒂夫此次訪問,旨在通過大師班和音樂會等形式,與管弦系、室內樂學院的師生分享他對音樂的理解和風格演繹經驗。這不僅為浙音帶來了豐富的學術資源和藝術靈感,也共同促進了中美兩國在音樂領域的交流合作。
在大師班上,特南博姆先生在對樂曲剖析的過程中,始終立足于對音樂結構、主題發(fā)展及整體布局的深刻洞察,其分析構建在嚴謹?shù)囊魳防碚撝?。他具有敏銳的洞察力,能夠精確把握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初衷與內在動因。在探討音樂作品的內涵時,來自管弦系與室內樂學院的優(yōu)秀學子再現(xiàn)了巴赫、莫扎特、勃拉姆斯和欣德米特等作曲大師的中提琴佳構,并以其獨特的視角傳達作品中的情感深度和哲學意蘊。在此過程中,特南博姆著重強調了音樂結構分析的精確性,以及對弓法和力度選擇的精細考量。他的演奏哲學不僅在于追求音色的透明和旋律的連貫,更在于如何在豐富的音響層次中發(fā)掘音樂的核心動力。即使是面對諸如帕格尼尼與欣德米特的技巧巔峰,特南博姆依然堅守音樂傳達的核心,深刻挖掘演奏的多維復雜性和創(chuàng)造性。
在專業(yè)剖析室內樂演奏的藝術高度時,特南博姆的視角不僅著眼于聲部間的和諧與平衡這一基本演奏要素,他更進一步地精心雕琢了聲部間的音量層次、音色差異,以及樂句行進中的動態(tài)演進。在與“杭州四重奏”的合作中,通過大師班和公開排練的形式,他深入解析并演繹了德沃夏克《F大調第十二弦樂四重奏》(Op.96)與《降E大調第三弦樂五重奏》(Op.97)。德沃夏克的室內樂作品蘊含豐富的技巧性和深邃的情感表達,音樂語言融合了諸多創(chuàng)新元素。“杭州四重奏”通過精湛的音樂詮釋和協(xié)同一致的演奏技巧,成功地維護了作品各樂章在形式結構與主題展開上的明確性。特南博姆著重指出了聽覺感知的敏銳性、演奏者間的交流默契以及協(xié)作行動的精確度,這些要素構成了室內樂演繹的核心要義,為室內樂演奏的藝術表現(xiàn)力提供了深刻的洞見。
11月9日晚,特南博姆與“杭州四重奏”攜手呈現(xiàn)了一場題為“浪漫亦真摯——致敬德沃夏克經典室內樂作品音樂會”的精彩演出。此次音樂會演奏包含了弗蘭克·布里奇的《哀歌》(為雙中提琴而作)、德沃夏克的《F大調第十二弦樂四重奏》(Op.96)以及《降E大調第三弦樂五重奏》(Op.97)在內的三部室內樂經典。《哀歌》以其風格上的內省與克制著稱,并對演奏者的技術掌控提出了嚴苛的要求。在特南博姆與“杭州四重奏”中提琴演奏家劉瓅元的協(xié)同演繹下,作品得到了深刻地再現(xiàn)。兩位藝術家憑借細膩且富有彈性的弓法,以及對音色和音量的準確把控,有效地傳遞了旋律的動態(tài)變化與情感的細膩流轉。特別是在維持旋律的連貫性與弓法技巧的轉換方面,他們展現(xiàn)出的精湛技藝不僅賦予了音樂以深沉的情感色彩,同時也揭示了室內樂藝術的豐富層次與結構復雜性。隨后,“杭州四重奏”在演繹德沃夏克《F大調第十二弦樂四重奏》時,無論是技術層面還是風格掌握,均展現(xiàn)了令人稱道的專業(yè)素養(yǎng)。在快板樂章中,他們憑借精湛的指法技巧和快速交替,確保了音樂的流暢推進與動力感。慢樂章則建立在對弓壓和弓速的細微調整下,使聲部間的同步性與協(xié)調性達到高度統(tǒng)一,維持了作品嚴謹?shù)乃囆g格調。
音樂會的下半場,特南博姆與“杭州四重奏”聯(lián)合呈現(xiàn)了德沃夏克的《降E大調第三弦樂五重奏》。在處理音樂的和聲、織體以及聲部層次方面,各主題在保持自身特性的同時,巧妙地融合、構建了一個有序且層次清晰的音樂景象。藝術家們對作品中的不同變奏技巧的精準運用,不僅展現(xiàn)了他們各自卓越的演奏技巧,也深刻體現(xiàn)了對音樂深意的洞察力和獨到見解。他們的演奏不僅準確捕捉到了德沃夏克音樂中的豐富情感色調,還細膩地呈現(xiàn)了室內樂主題的微妙轉變,使演繹既充滿活力又不失細膩與精致。
隨著音樂會的圓滿落幕,史蒂夫·特南博姆此次來杭訪問也將告一段落,但他所帶來的藝術啟示和靈感波動將持續(xù)回響在浙江音樂學院。在這為期四天的藝術交流活動中,特南博姆憑借豐富的藝術認知和深刻見解,為中美兩國音樂領域的友好合作注入了嶄新動力,激勵著每一位參與者堅定地走在音樂的道路上,持續(xù)探索和進取。